第264章 怎么她比罪魁祸首还心虚?
时隔不久,他再次将她带到别院,避开京中的纷扰。只此次,他却是被文王下令,借口春狩一事,停了他的职,命他静思己过。
其间他曾被唤回国公府两次。她起初很是担忧,可每每见他归来,面上瞧不出难色,她也就只能顺从他安排,不多问,安安心心在庄子里住下。上峰都停了职,她这做人从史的,自然也就跟着得了清闲。好在关夫人母子也在,有人做伴儿,总是多一分热闹。
春日里,女儿家消遣之事,一手也数不过来。采桑扑蝶,曲池里泛舟,园子里荡秋千。他早间会到书房去议事,不去府衙,依旧忙得抽不开身。晌午用过饭,会拥着她小憩一会儿。之后他或带她与燚哥儿出门,田间游玩一番,或是在廊下静静翻书,远远看她带燚哥儿园子里放纸鸢,捣鼓九连环。
她觉得这样静静流淌的日子,若然不计较其他,真算得称心如意。他待她温和,待燚哥儿慈爱,时常,她会因此而生出些错觉。仿佛燚哥儿是他与她的孩儿,他们是团团圆圆的一家子。只这么一想,心里都会软得一塌糊涂。
每次生出这般不切实际的念想, 她又唾弃自个儿不应当这般自私, 置关夫人于何地呢?于是拍拍微红的脸颊,将心思从“他的孩儿”这事儿上,强行给拽回来。
抱着怀里玩累了的燚哥儿,七姑娘将人送回关夫人屋里。自从他在围场, 堂而皇之宣告抢亲, 关夫人已将她做了自己人看待。会跟她讲他儿时的一些趣事儿,却似有意, 从不主动提起他那位早逝的兄长。
“又忘了时辰。还得你去催他。这人也是, 要人三番五次去请。”关夫人捂着巾帕,笑言打趣。她懂事又贤惠, 一日不去前边请人, 那人便假做不知,一直等到她过去,这才携了她一道回内院用饭。
七姑娘听出关夫人刻意在“三番五次”上重重咬字儿, 便知因他的缘故,她又被人取笑了去。遂羞红着脸,急急忙忙告退出门。走在廊下,心里还在嘟囔,自与幼安退了亲,他是愈发明目张胆,没个顾忌。
远远便瞅见仲庆那童子守在门外。竹篾编成的门帘半卷, 书房的门微微敞开着,并未关严实。她摆手,免了仲庆见礼。本欲亲自上前叩门,却听里间有人正在回话。
“据说在路上,身子已是不大好。惊蛰隔日, 一大早婢子发现,人已没了气儿。这才知晓, 夜里不知何时,郡主已是去了。”
她盯着自个儿半抬起, 指头弯曲,正欲敲门的手, 怔怔然,神情恍惚。
“郡主已是去了”,哪个郡主?
又听那人道, “那位派人递的信儿, 据说郡主似乎也知晓自个儿撑不久,去的前几日, 但凡清醒着,必是躺在榻上,念念有词。言辞间,对您与姜女官,多有不敬。”
那人没吱声,她在门外微张着小嘴儿,这会儿却是听明白了。能对他两人至死不忘,念念有词且不恭敬的,除了那位郡主,再想不出旁人来。而那人嘴里的“那位”,指的当时秦王殿下。
半晌,她听见屋里传出些声响。不多时,一双十分眼熟的皂靴,映入她眼帘。白底儿,鞋面绣了暗金的夔纹。不张扬,只适当起了点缀之用。却是他偏好的式样,开春时候她给他新制的那双。
“今日来迟小半刻钟。”他一手挑开帘帐,外间亮堂堂的光,霎时照亮他清俊的眉眼。她觉得他黝黑的瞳眸,瞳仁儿幽深,周围一圈儿却清亮有神。
被他逮住她在外听壁脚,听的还是关乎幼安之事,她微微有些窘迫。收起面上还来不及遮掩的震惊,她清清嗓子,避着里间那门客,低声回他, “刚从阿姊那儿过来。”
阿姊……他回头吩咐两句,牵了她往回走。看她自个儿都不曾意识到,她已随了他称呼,叫顺了口, 唤关夫人阿姊。他按下, 没打算给她提醒。只觉这般顺其自然,再好不过。
真要正儿八经让她改口,她面浅,恐会难为情,反倒不美。
他在心里估摸一番,觉得时机差不多,便与她商量。“近日你母亲上京,欲唤姜昱往渡口接人。接了人,是迎了去他那里小住,或是径直接了来陪你?”
她脚下一个趔趄,拐角步上游廊,险些在台阶上绊了脚。招来他不满一瞥,扶了人,握住她肩头,将人安安稳稳安置妥当。
“太太进京?”她吓得平日温婉的嗓音,此刻止不住变得带了几分尖利。小手紧紧扣住他搀扶她的臂膀,震惊着,既心虚又不敢置信,隐隐透出几分急切的期待。
比起幼安猝然病逝,显然这事儿才是真正让她放在了心上。
“何时之事?大人您怎地不早说?”近日就能到?这么粗粗一算,该不是刚过完年节便从泰隆郡动的身?
太太怎么会这般急急慌慌,家书也没有一封,就赶着往京里来?七姑娘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从小到大,她背着家里人,就干了这么一桩不守规矩的“荒唐事儿”。还是他一步步,诱她上的歧途。
她灵敏的直觉告诉她,这事儿不对。太太搁下陪伴姜大人共度元宵,赶着往京里来,说不得,已然对他两人之事,有所察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