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五月,包围圈渐已收缩完毕,至五月二日,包围圈已收缩最近处离渔阳城只剩二十里出头。
在包围圈一步推进到渔阳城下之前,巨鹿军做了巧妙布置。
到只差临门一脚就能把渔阳城团团围定的时候,所有队伍一反常态的突然停下不走了,整个白日所有队伍一步未再进发。
做此安排的考量是,包围圈在二十里外跟包围圈逼到敌城之下,敌军会是两种反应。包围圈在二十里外,以二十里地域之大,敌军不能见水泄不通之合围阵势;但若是包围圈进逼至渔阳城下,哪怕并非团团合围之势,哪怕只有区区三两千人逼近城下,敌军必将反应剧烈,应激的敌军定会倾扑出来拼命阻挠。
于巨鹿军而言,若面临敌军的拼死反击,要做成包围圈,自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自然不能安逸。
巨鹿军在等一个时机,在等夜晚。
黑夜是绝佳的掩护,若趁夜急驱渔阳城下,摸黑把渔阳城团团围定,在敌军未有察觉未有遇到阻扰的情况下安然把包围圈收缩完成,能省去大量麻烦。
在五月二日这一天,白天,所有队伍在整个白天未寸进半步,到了夜里,至伸手不见五指,进发命令突然下达,早有准备的各部将牲口辎重全部撇在后边,只以步卒轻装推着战车轻装上阵连夜朝渔阳城方向急行。
是夜,从东南西北通往渔阳城的大大小小的道路上,一支支夜行队伍除了有发出车轮滚动的吱扭声外如同死人一般毫无声息。
以短短二三十里远,说近很近,急行半夜就至,说远也远,远达二十多里地,在敌军活动范围被极度压缩的现在,敌军难以感知二十里外的动态。
至后半夜,多数队伍已到了约定地点,在约定地点,早有斥候伏路等待,夜里行军最难在于辨别方向和路途,在斥候带领下,各部队伍缓缓向渔阳城接近,至最终距离,各部普遍离渔阳城只有二三里距离了。
多日以来,巨鹿军作战的狼群战术发挥的极好,敌军被的拖的锐气与粮草尽失,进而使得,现在入夜,敌军连一支成规模的兵力都未散在外边,巨鹿军的行动如入无人之境,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到后半夜,队伍推进至渔阳城外五百步处,在这个距离,城头火光依稀可见,以城池之体量和城池之高度,这几乎是在敌军眼皮子底下了。
黑暗中想摸黑排兵布阵,最难的是在光亮,可已抵近到和城池咫尺相望的距离,若点起火光则有暴露之可能,至此时,曾经积累下的经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夜间埋伏有【藏火之法】,藏火之法乃是,以微弱火光藏于遮挡物之中,火光上方前方及左右皆遮挡起来,独后方不遮,如此,火光就成了单向可见,同向的己方军队可见火光,对向的敌军不能见丝毫光亮。
藏火之法的细节有,遮挡物用的是麻布,麻布有细微间隙,容易漏光,故用黄泥糊封之;火光乃是夜间布阵的核心,车阵要依据火光确定位置,火光严密齐整与否,关乎车阵是否能齐整,关乎行动是否混乱,故,在步阵之前,火光先行,先用精锐人力以谨慎细微的方式,一点点悄悄把定位用的火光布置好,此过程,不怕慢,就怕出错,花了良久时间,诸将官步步盯随着,终于在零出错的情况下把所有火光点布置完毕。
火光完成之后,在双方视角看来,在渔阳城城头往外看,只能看到外面漆黑一片,看不到丝毫光亮,而从另一个方向,从巨鹿军的方向看来,黑暗中一点点萤火似的光亮如同珠串般整齐分布,显眼异常。
夜晚伏击这么重要的事,李孟羲自然在现场守着。站在黑暗中,身后就是预备行动的队伍,前方是布置下的火光,李孟羲自黑暗中往火光处看,一眼看过去,一时间看的满眼缭乱。
火光自然是很整齐很有序的,可是,却无从一眼辨别其顺序。
之后要令各队按火光位置一一对应以完成阵势,一片漆黑之中,标识只有长长一排一模一样的火光,这就好比,对站在一里外对着一里处的一片树林对麾下士卒说,尔等去往树林里,比着树,一人站一棵树下站好,这其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树太多,标识不清,士卒走到树林处根本不知到底该往哪里站,自然要产生混乱。
往后看了一眼,身后黑压压都是待命的队伍,想了想,若想让各个队伍一步到位,得事先交代清各队所属的位置,给各队一个明晰的位置编号,比如,让第一队去第一个火光点,第二队去第二个火光点,以此类推,这样,各队寻着自己所属的火光点直接到位,省去了诸多麻烦。问题就在这里,对着长长一排一模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点,要让士卒们精确找到其中某一个火光的位置,这极容易看差进而导致混乱。
由此,李孟羲想到了旗帜系统,旗帜系统中,分有多级旗帜来提高辨识度,每一什有队旗,每百人队有更大的百人旗,再上有将旗,这样,有了三层辨识体系,往茫茫人海一眼看去,士卒先找将旗,由将旗可知自己的作战区域在哪个位置,确定作战区域之后,再在作战区域中找百人队的旗帜,从而再确定自己所属的营再哪,然后在百人队中找小队旗帜,轻易可查到自己所在的伍什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