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集众智之法,乃是下令,但有能对打造攻城梯有所建言者,但有一建言,便能有赏。
匠人初时不知何为建言,待忙碌持续,有人来问,说伐木之后,运送不便,是否能调车辆前来。
说到此处,李孟羲目光扫过士子们,见士子们听得投入,他问,“诸位以为,木匠说可调车运木,此是否是建言,是否当赏?”
士子们有说当赏,有人沉默,沉默者,大抵是觉得,用车拉运木头而已,谁都能想得到,用得着大当回事?
李孟羲接着讲着,“如前所说,但有建言,不论用处大小只要有用,便值得一赏。
诸位或有人以为,拉车运木而已,此事谬小,不以为然。
可诸位想想,匠人们身无高职,人微言轻,他等怎有胆劳烦上位?
车辆又是何物?乃拉运军资之重器,轻易无有调动。
伐木三里外,运二里,至城下,此中二里之遥,若无车辆,徒靠人力,缓慢劳累,大拖工时。
如所说,某不通工技,不知伐树相关,纵知伐树相关,一时半会儿,可能忽略此节。
众位想想,若无有那匠人前来问询,若无有人前来提议调车,那某就浑然不知此事。
而后,匠营无车可用,树木运送繁重,耗时费力。
有车,树木半日可运完,可无车,两日方可运完。
围城作战,半日便能得见胜负,多等两日之久,岂能不颓?”
“就此一处,就只匠人前来问车,而后某知此事,而后调车辆拨付,然后,本要拖延两日之工时,只因此一微小举动,只三言两句,便使工时大减为半日。
至此,诸位以为,某赏此出言匠人,该是不该?”
士子们皆是点头,言称该是如此,该赏。
“便是如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李某人才智过人,而区区一匠人,智愚也。然一愚匠,却能察某一时不察之失。
故言,能用众智,方能谨慎无缺。”
“依此之法,以功赏激励匠人之智。
而后一夜打造器械,匠人各呈其思。
有匠人来言,木料长短不齐,可用隼接之。此寻常技艺也,木匠本当皆知。然某去巡视,见匠人中在用茆榫者,不足半数,余下半数,遍翻长木以为用。
短木丢弃,物材不能尽用,于是本能打造梯械百具之木材,打造梯械方才五十,锐减过半。
如若言,智人千虑,必有一失,众匠人虽皆通木工技艺,然一时半刻,却多有匠人未能想到接隼之法。
至此,若无木匠前来进言呈说隼接之法,那某便不能知此细微,便不能见匠营众人工技不一,不能下令统一工技以竭尽物力,若如此,则梯械造成,物力不能竭尽,少梯械数十。”
李孟羲停住,他目光再次扫过士子们,他问,“关键便在赏智之法。若某未言有一二建言者便可得赏,若无此令,匠人便不会欲得赏而前来建言,而就不能知匠作详实。
再有,有此赏智之法,匠人为得赏,赐多发奇智,于是,工技良法接连而来。
岂不闻,智胜于力也?一巧智,胜百蛮力,十巧工,胜百人力。若军中数十之匠皆用巧法,岂不数十人胜数百之众?”
“至此,诸位以为,茆榫接木如此寻常技艺,有匠人以之为建言而来。诸位以为,某当赏是不当赏?”
事情讲的很清楚了,只小小一个隼接术,带来的最终影响是让木料使用率高了数成,使最终的攻城梯数量多了数十架之多。数十架攻城梯,放在攻城,乃是大事。
士子们皆是点头,说此应当奖赏。
然后,李孟羲又讲到,当时匠营仓促成立并仓促打造攻城器械的那个夜里。
忙着忙着,有匠人过来问,梯子多长为好。至此时,方觉只顾忙碌,忽略了城池高度。然后,连夜急委托关将军前去打探城墙高低。待关羽将军探得城池究竟之后,匠营立停工,统测梯械长度。此时发现,所已做出梯械十架,四架过短。木匠们毕竟都是寻常乡间匠人,乡间做梯,两三丈足以,习惯成了自然,于是仓促打造攻城器械,一时不察。
若无匠人前来建言,匠人前来乃为得赏,可其虽本为得赏,然建言有大用。
若非匠人点破此不察,十架攻城梯,已短了五架,待天明攻城,百架攻城梯,当短五十架,至攻城,仓促疏忽,士卒扛梯冒矢趋至城下,结果临头扶梯搭城,方觉梯械太短,此一个疏忽,便坑害数百士卒。
李孟羲问,如当夜,匠人来问梯长,如此寻常一事,毫不为重,当不当赏?
众士子皆言当赏。
李孟羲又讲,当时有木匠发现,梯子两个腿长短不一,要不要锯齐,然后去测试发现,梯子两腿要是稍微长短不一,随便往树上一靠,必向一边歪,可以想象,要是攻城的时候,梯子往城墙上一搭,也是会歪。
梯子易歪就很易被推倒,因工时赶趁,匠营造梯,乃是伐了木头,草草把木头劈开,然后草草加工,因而,几乎所有梯子,两腿长短是不够整齐的,甚至相当一部分,两腿长度差异还比较大。
这要是去攻城,梯子腿不齐,极容易倒,又是一处疏忽,就又是多死百十士卒。
李孟羲问,匠人建言,梯子长短不是很齐,此事极细微也,看似无足轻重,“那,当赏与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