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这个词很有意思,名在前,利在后。
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潜意识里对名和利重要性的排序。
不过,对于经历攀爬才登顶这个社会金字塔最顶层的一些人来说,往往需要先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才能够去追求名气。
无论是东西方的哪种文化背景,基本如此。
对于西蒙而言,渴望展现自己,渴望引人注目,依旧是某种来自人类基因深处的本能。
犹如孔雀开屏。
娱乐产业,无疑是获得外界关注的最便捷渠道之一。好莱坞,更是这个世界娱乐产业的最核心所在。
于是,从很早开始,世界各地的资本或大亨前赴后继地想要在好莱坞大展宏图。
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时间,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以及美国自己人……或者在好莱坞成立电影公司,或者将目标对准好莱坞的老牌七大,或者以独力投资人身份投拍电影,五花八门,热闹非常。
西蒙还知道,很多年后,又轮到中国人。
至于结果,基本上都在给好莱坞土着交足了学费之后铩羽而归。
只是因为对名利场的渴望,无论多少人栽入其中,都挡不住后来者的络绎不绝。
突然对迪斯尼公司表示兴趣的法国维旺迪集团,就是最新的一个‘后来者’。
维旺迪集团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成立的一家垄断性质的水务公司,负责巴黎、里昂等法国核心都会的城市供水业务,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家集水务、能源、建筑、运输等业务于一身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巨头。
然后,从八十年代起,传承百年的维旺迪同样开始了自身向名利场的转型之路,首先在法国投资成立了第一家收费有线台Canal ,并且参与电影投资,大概是自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好莱坞。
最近这些年米高梅、派拉蒙和MCA等几大巨头的转手交易过程中,都有着维旺迪集团狸猫探爪的身影。
当然,都没有成功。
这一次,维旺迪做足了准备,直接将目标对准了迪斯尼。
原时空中,这一时期的迪斯尼因为《风月俏佳人》、《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等一系列卖座影片的大获成功,正处在自身于九十年代的最鼎盛时期,市值高达2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同时期还没有彻底摆脱当初合并留下债务泥淖的时代华纳。
因为西蒙的出现,曾经风光无限的迪斯尼被丹妮莉丝娱乐牢牢压制,不仅失去了很多卖座项目,连续几年业绩不温不火,近期还爆发了高层内斗丑闻,进一步冲击股价,这段时间市值还不到70亿美元。
不仅如此,迪斯尼也是从八十年代收购浪潮爆发以来,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还没有经历易手的好莱坞大电影公司。哪怕是华纳,当初的那次兼并其实也是时代公司收购华纳兄弟,只是合并后的公司被华纳一系的高层彻底夺权,这才给人一种华纳收购时代的错觉。
因此,维旺迪集团想要实现自身在好莱坞的野心,短期内迪斯尼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丹妮莉丝娱乐上市刚满一周,大概是受到丹妮莉丝股价刺激终于下定决心的维旺迪集团,正式与迪斯尼高层展开了接触。不知为何,这则消息第一时间就出现在了《洛杉矶时报》上。
而且,《洛杉矶时报》对于这次交易的态度明显不太友好,新闻文章毫不客气地嘲讽法国人两年前还在抵制迪斯尼乐园对法国文化的入侵,转眼就想要反过来入侵美国文化。
实际上,维旺迪选择收购迪斯尼,也有着巴黎迪斯尼乐园的缘故。
这家前后耗资50亿美元的大型主题乐园,1992年开始营业后就直接陷入巨额亏损,两年来业绩始终没有多少好转,甚至已经陷入破产边缘,最初野心勃勃的‘欧洲迪斯尼’这个名字也被改成了‘巴黎迪斯尼’。
法国媒体对于巴黎迪斯尼虽然持续不断地冷嘲热讽,但实际上,法国政府却不敢放任这样一个大型主题乐园破产倒闭。
因为庞大的巴黎迪斯尼乐园为法国提供了超过40000个或固定或临时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巴黎迪斯尼周围形成了一个涉及更多人饭碗的综合商业圈。
两年前的欧洲货币危机让法国经济陷入衰退,现阶段的失业率已经高达9.1%,如果巴黎迪斯尼乐园破产倒闭,不仅会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烂摊子,甚至将直接牵动巴黎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巴黎迪斯尼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迪斯尼公司管理层的盲目与傲慢。
现在,如果维旺迪能够将迪斯尼收入囊中,法国人就可以直接控制巴黎迪斯尼乐园的运营。
至于好莱坞这边,维旺迪与迪斯尼接触的消息,是在西蒙的授意下被《洛杉矶时报》曝光的。
自从五年前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美国媒体就已经开始大声呼吁联邦政府采取措施制止外国资本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入侵,其中受到最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案,就是尽快开放传媒整合禁令,让好莱坞大电影公司与美国大型公共电视网之间可以相互兼并整合,以便抵御外国资本的收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