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弱*闭凸集是近迫集,从而得到霍斯戴夫拓扑,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数学家能从这个途径证明X*的每个ω*闭凸集是逼近紧的切比雪夫集。”沈奇并不是太沮丧,反而兴致盎然:“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条死路,因为我没有走到死胡同的尽头。”
“那你可有好的解决方案?”穆勒问到。
沈奇已有答案:“我的解决方案是,论断(3)单独成立新课题,我暂时将它命名为‘穆勒-沈近迫定理’,这个定理有待进一步验证,它可以看作‘穆勒-沈定理’的一个推论。”
“那么新的‘穆勒-沈定理’包含(1)、(2)两条论断,这已足够,我们将在几天内完成修订工作,并公开发布‘穆勒-沈定理’的研究成果。”沈奇给出了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相当于推出一款‘减配版’的‘穆勒-沈定理’。”穆勒教授很快明白了沈奇的新方案。
沈奇点点头:“穆勒教授这个比喻很恰当,对,减配版。实际上所谓的减配版是标准版,因为论断(3)可以看成一款新产品。”
“其实就是两款长度不一样但外造型大致一样的车身,搭载同一套动力总成系统,然后分别出售,好吧,大众经常这么干。”穆勒教授果然是德国人,一语中的。
“哈哈!”沈奇大笑,说到:“所以我买了雪佛兰。”
穆勒和沈奇一合计,就这么干,先推出低配版的“穆勒-沈定理”,满足市场上的基本需求,抢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
高配版的“穆勒-沈定理”将在不久后推出,到时候给它取个新的名字,“穆勒-沈近迫定理”是个不错的选择,从而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巩固“穆勒-沈”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及品牌效应。
“穆勒-沈定理”的修订工作很快完成。
“……证毕,我们得到如下定理:
令X是巴拿赫空间,则下诉论断等价为:
(1)如果x*∈S(X*)在S(X)上达到它的范数,则x*是单位球B(X*)的ω*可凹点;
(2)X是强光滑空间。”
最后检查了一遍论文,穆勒教授亲自上传论文到arVix上预录。
论文正式投递的任务交给了沈奇。
论文名是《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穆勒和沈奇均是第一作者。
论文的篇幅为24页,其中包含了“穆勒-沈定理”的完全证明。
当然了,“穆勒-沈定理”是穆勒和沈奇单方面宣称成立的,至于最终能否载入IMU的数学定理大全,需要IMU说了算。
沈奇认为这篇论文的质量非常高,属于四大期刊级别的论文,于是他投去了《数学年刊》。
与此同时,“穆勒-沈近迫定理”的证明工作也在同步开展,这项工作主要由沈奇完成,因为是沈奇提出来的。
转眼又是一个星期三。
今天早上,法尔廷斯习惯性的浏览arVix,发现了一篇名为《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的论文,论文作者是他的同事,以及普大数学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
“哦,这样证明的……‘穆勒-沈定理’,运用到了逼近紧的闭凸子集,以及巴拿赫空间的RNP性质与鞅理论。看样子老艾伦今年终于可以发一篇论文了。”法尔廷斯全文看了遍这篇论文,觉得没什么问题。
格雷德-法尔廷斯是德国人,他成名很早,1983年证明轰动一时的莫德尔猜想,那时的法尔廷斯才29岁。
1986年获得菲尔兹奖时,法尔廷斯也才32岁,他的太太也是一位数学家,他的老师是20世纪数学界教父级的人物--格罗滕迪克。
名师的弟子,娶了一位数学家夫人,法尔廷斯这辈子周围的人全跟数学相关。
作为当今数学界的顶级大师,法尔廷斯是最权威数学期刊《数学年刊》的主编。
下午,数学系大楼三楼咖啡厅,例行的咖啡时间。
法尔廷斯端着咖啡杯,走到穆勒和沈奇的小桌旁,坐下。
“assö@@,*helü@* fulß。”法尔廷斯跟穆勒说了句德语,看表情似乎在调侃。
“daf@@aeü,@@öl!”穆勒不高兴的怼了法尔廷斯一句。
沈奇懵逼了:“两位教授能说英语吗?”
“老艾伦,你终于发论文了。”法尔廷斯说到。
“你比我还老一岁,老格雷德!”穆勒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表情。
这两德国老头挺可爱……沈奇偷着乐,做学问的人做到六七十岁的老头阶段,有时候跟六七岁的小孩一样顽皮。
“艾伦,你今年一整年好像都没发过一篇论文,或者出过任何一本学术专著。”法尔廷斯说到。
普林斯顿有1200名教授或兼职教授,每年发表或出版的论文、学术专著数量为2300多篇(册),人均接近两篇(册)。
现在已是10月,穆勒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一本专著都没出过。
在普林斯顿,论文或学术专著的数量、质量虽然不跟房子、职称挂钩,但这里毕竟是学术至上之地,论文或学术专著在多数教授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等等,格雷德,你刚才说我终于发论文了,有这么快吗?”穆勒问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